今天看到一篇文章《45岁程序员发帖:精通各种技术体系,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!》, 其中写到有位 45 岁的程序员在 zf 网站留言:

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软件开发人员,今年 45 岁,精通 java 的各种技术体系,包括微服务、大数据等技术,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,帮助所在公司提升、改造所使用的技术框架,业余我还考取了PMP项目管理证书、系统架构师证书,成为所在公司的系统架构师、核心技术骨干。

我对计算机理论的理解也随着实践的增多越来越深刻,我感觉我的职业生涯进入一生中最好的时刻。

在我儿子读初二上学期时,我辞职回家陪伴儿子。半年后,当我再回来寻找工作机会的时候,却发现连个面试机会都很难得到,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了。

现在国家鼓励延迟退休,我觉得,40岁以上的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刻正是自身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,他们找工作时不能被年龄限制了。

看完后你感觉如何?

我感受到了他满满的委屈,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这样的场景:

一个 45 岁的技术人,辛苦给自己写了好几页的简历,给多家公司投递,大部分 HR 看到年龄这一栏之后,直接 pass …

不过,仔细看了下这一则留言,我反倒产生一个疑问:

这是被年龄限制了,还是被自己的能力限制了呢?

他说他业余时间还去考了一些证书,但是拜托,这个行业最不需要的就是证书,因为大部分计算机相关的破证书并不能证明什么,人家更看中的是你的解决能力,是你做了什么贡献,有什么积累,不说论文什么的,你有没有博客?你有没有开源项目?有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、属于你自己的、真正让人认可的东西?

另外,经研究表明, 99% 的人说自己 「精通」什么技术的人,不是耍流氓就是「talk is cheap」,除非在「精通xxx」后面加两个字:「拼写」。

dj, 装个逼: 我精通 Python 的大小写。

诚然,年龄确实是一个招人的衡量条件之一。相对年轻的人员更有干劲,更有精力,正所谓「年轻人便宜活又好」,倘若一个岗位的需求,年轻人和中年人都能满足,何不选前者?

尽管如此,我并不觉得中年的危机感是在于自己的年龄,而是在于自己的思维,自己的能力,自己的积累。

我始终认为,一个人工作时间比别人多,薪水比别人高,并不能代表他的能力就越强。

有句话说,把你做的事情做够 1 万小时,你就能变成你所在领域中的专家。显然,人家说的不是一直待在那个职位下简单地重复 1 万小时,而是在于一开始你给自己什么样的定位,并且是一直有积累的,这很关键。

对于我自己来说,如果我到了 45 岁,我还需要去找工作,出售自己的单位时间,那只能说明我自己混的真不咋滴啊。

我早些年就想过,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个体,要有点甲方思维,很多人上班时间久了,奴性就会越来越强,很难说不,甚至很难拒绝公司要求的工作范围以外的事情,总认为自己是在委曲求全,但事实上每次都会弄得让自己很不开心。

人们总是忘了,其实上班,只是你在拿你的时间和能力跟他们交换资源罢了。

时间是一个常量,不可(被人为)变的,但是能力是个变量,它是可变的,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将能力提升起来。

如果说 「能交换到的资源 = 时间 + 能力」,那么提升自己的能力,我们的不可替代性就会越强,能交换的资源就会越多。

除了本职之外,可以多看看身边的机会,看看能不能整个副业出来,普通人是有斜杆优势的,哪怕真有一天公司要裁员,自己手头上还有点事情可做,不至于太苦逼。

另外就是尽量做些有影响力的事情,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,举个小例子,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写公众号,我去打几把游戏,泡泡妞它不香吗?

这不就是想让你们知道,这是属于我的「个人品牌」,我正在积累一点点的影响力,为自己的未来反脆弱一波。